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提出,要巩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成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城市社区、农村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单位,反映着我国的综合实力及治理水平。虽然我国基层治理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城乡基层治理仍不到位。农村基层干部作为国家在农村的骨干力量,在贯彻执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唯有从农村基层干部的选用上下功夫,不断提升我国基层治理能力,方可确保国家有序运行、健康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一、破除年龄限制旧思想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是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负责人,是中国共产党支部委员会(党支部)的主要负责人;村(社区)委员会主任是地方行政的主要负责人,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监督许可。村干部作为农村村民自治的管理者和带头人,在乡村振兴和农民致富中肩负重要责任,让一批思想好、作风硬、年富力强、踏实肯干的人担当村干部是搞好农村工作的重要前提。当前,地方基层村“两委”干部总体年龄偏大,年龄结构老化、创新意识不足、工作干劲弱化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村庄的发展,并且担任村干部时间较长,存在思想僵化、动力不足等问题。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村干部后备力量储备不足,部分有知识、有能力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或是自主创业,认为当村干部工作琐碎、任务繁重、吃力不讨好,不愿参与村干部选举;二是一些年长的村干部由于长时间从事村务工作,有着很多的村务管理经验,也在村民中有了较高的威信,大部分村民都比较认可,在村干部选举中始终能够胜出。要破解这一难题,首要任务是,在选用人才方面,地方党组织、政府应设法为农村基层干部群体注入新鲜血液,选用吸纳优秀人才,不唯年龄,旨在选拔有志于农村建设发展,能够带领广大群众致富奔康,有能力的年轻人在基层干部的岗位上锻炼成长,促进农村干部结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二、破除学历限制旧认识
干部学历偏低是农村存在的普遍现象。很多村“两委”干部文化水平并不高,大部分仅高中毕业。大多干部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工作都是凭经验、看别人、听上级,仅是靠着一股干劲、拼劲,缺乏专业性、系统性。如果让他们去参加公招考试,成绩可能并不理想,这就是所谓的“能考的不一定会干,会干的不一定能考”。为此,地方党组织、政府应加强村干部专业培训,创造良好的学历提升环境。通过举办培训班、经验交流等形式提高农村干部能力素质,依托各级社会主义学院、农民夜校开设村务管理、农村治理专业培训,着力培养高素质村干部,以此提升农村基层干部学历水平。
三、破除性别限制旧传统
“妇女能顶半边天”,妇女同胞是一支伟大的人力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正发生着深刻变化。近年来,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在村中的大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妇女既承担着照顾家庭的责任,又肩负起农业生产的重任,妇女在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同时农村妇女干部与妇女联系最直接,最紧密,其职能发挥直接关系到妇女工作成效,关系到新农村建设成果。所以在新时期要进一步解放农村妇女的思想,提高农村妇女的致富本领,鼓励农村妇女走出家庭、走向社会。要加大妇女干部培养选拔任用工作力度,让大批素质高、能力强的妇女干部走进干部队伍中,充分发挥广大妇女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作用。
四、破除经验限制旧观念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选人用人要坚持这一标准,再次重申了“德”在选人用人标准中的优先地位和主导作用,使得用人标准更加明确、用人导向更加鲜明,为新时代选人用人工作立起了风向标。当前,农村基层干部在选人用人上首要考虑的是经验充足,致使部分农村年轻有为、思想鲜明、学历能力突出之士未能进入农村基层班子,唯经验说是农村基层发展的一大阻碍。“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与才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对于选人用人而言,德才兼备是最佳状态,但相较于才,德更不可或缺。在任何时候,道德的标准都占特殊重要的位置。党的事业要健康持续发展,领导干部的品德比能力更重要,有了良好的德,才能和权力才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挥作用。因此,在选人用人工作中,坚持“以德为先”,进而把“德才兼备”落实好,坚持选“贤”用“贤”基本原则,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才能培养造就更多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
在当前城乡基层治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城镇化建设等工作压力巨大的形势下,非常有必要专门针对农村干部这一群体,打破学历、年龄、性别、经验等条条框框,不拘一格选拔其中的优秀者进入农村基层班子,破除“能上的不一定会干,会干的不一定能上”这一制约城乡基层治理发展的怪圈。
(责任编辑:陈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