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石咀村位于大英县天保镇东南面,东临安居区步云乡,南靠大英县卓筒井镇,耕地面积1523亩。2014年,沙石咀村被评定为省级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沙石咀村大力发展优质水稻、中药材、刺梨、红心柚等特色产业,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取得显著成效,于2019年成功退出贫困村
大事记
●2014年,沙石咀村被评定为省级贫困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04户278人。
●2015年以来,沙石咀村全力推进村组道路建设,改善群众出行条件。
●2017年,成立沙石咀村种植养殖合作社,大力发展优质水稻、黑山羊等产业。
●2018年,沙石咀村以“产联式”模式,建立100亩刺梨基地。
●2019年,对照贫困村摘帽退出“一低五有”标准,沙石咀村成功退出贫困村序列。
●2020年,沙石咀村以“飞地”模式入股,建设年出栏4800头生猪的养殖场。
▲沙石咀村以“飞地”模式入股,建设年出栏4800头生猪的养殖场
脱贫致富经
产业长短结合 村集体经济收入从0元到10万元
沙石咀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2016年前,沙石咀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村上没有拿得出手的产业,老百姓以种植传统农作物为主,自给自足,经济效益差。
“2016年,我们在柏步路沿线开垦撂荒地20余亩种植高粱,准备销售给当地烤酒的经销商。”沙石咀村文书刘祥告诉记者,由于土地贫瘠和管理不善,导致高粱收成不好,当年收入只有近3000元,除去开荒和人工成本,处于亏损状态。
虽然这次探索未见成效,但摸索中看到的前景坚定了村两委的发展思路。2016年9月,沙石咀村驻村工作队组织村两委、驻村农技员及市县农业技术专家,为该村特色产业发展“会诊”,决定将长期产业和短平快产业相结合,走出一条特色产业助力精准脱贫的致富路。
2017年,沙石咀村在柏步路沿线种植500亩红心柚。同年,借助产业扶持基金购买收割机一台,服务全体村民的同时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万元。2018年,该村在9组开垦撂荒地,种植优质水稻15亩,当年试种成功,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4万元。2018年,借助县农业局的产业帮扶政策,沙石咀村在13组集中种植刺梨100亩。2019年,沙石咀村将优质水稻种植扩大到30亩,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6万元。同年,在柏步路沿线种植白芷成功,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万元。
如今,沙石咀村形成了以刺梨种植、生猪养殖为主的长期产业,以白芷、水稻种植和农机服务超市为主的短期产业。同时,引进生猪养殖龙头企业温氏集团到村承包土地300余亩,修建种猪养殖场。今年,沙石咀村预计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万元。
▲种植优质水稻助农增收致富
村民腰包鼓了
今年预计人均收入14000元左右
产业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也鼓起了村民的“腰包”。
“今年,预计沙石咀村村民人均收入14000元左右。”说起沙石咀村的村民收入,刘祥满是自豪。
14000元从何而来?天保镇扶贫办主任漆秀琼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劳动力在村集体务工,有劳务收入;种植刺梨,以土地入股形式参与分红;温氏集团种猪场每年付给村民固定的租金收入。
眼下,刺梨已采摘完毕,村民漆长琼正忙着在基地里打药除草,为刺梨下一季生长腾出更多空间,“平时在刺梨基地除草、修枝,一天可以挣60元。”
除了务工收入,村民还可以获得温氏集团的租金收入。
“每年土地租金20余万元,收取租金最高的农户一年达5000多元。”刘祥告诉记者,不仅如此,村里每年可收取种猪场环境卫生管理费1万元,村民还能在种猪养殖场务工。
“现在增收渠道多,不用背井离乡去打工。”说起现在的收入,村民李光扬特别开心,他家一亩多地被温氏集团承包,每年有租金700多元。闲暇时,他在温氏集团养猪场里打工,每天可以挣100元。
管好用活集体资金 持续实现业兴民富
2019年,沙石咀村实现整村脱贫出列,贫困户全部脱贫。当前,村两委将重心转向管好用活集体资金。
沙石咀村以“飞地”模式建设八字墙村生猪养殖场,预计年出栏生猪4800头。该项目由大英县腾英公司牵头,沙石咀村出资入股,八字墙村出土地,聘请专业人士进行风险评估和筹划经营,形成产销一体化。
沙石咀村严格管好用活集体资金,切实履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做到村务、财务定期公布,确保公开、公正、透明,让全体村民共同监督。完善干部奖励机制,鼓励村干部带头发展产业,以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沙石咀村结合精准扶贫工作,用好用活政策支持,激活发展资源要素,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帮扶村集体经济发展,确保了村级集体经济稳定发展,带动全村的主导产业上档次、上规模,持续实现业兴民富。接下来,沙石咀村将继续探索,把成功经验推广开,带动全体村民行动起来,参与进来,共同发展,共同奔康。
返乡创业记
贫困户当“羊倌” 脱贫路上发“羊财”
“欢迎,快到屋里来坐。”记者一行来到沙石咀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时,村民陈建华正在打扫屋子。
48岁的陈建华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妻子患有精神疾病,两个子女尚小,一家的生活重担都落在陈建华一人身上。“以前我在成都周边打零工,但妻子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孩子也需要人照看,家里离不开人。”2014年,陈建华返乡务农并照顾家人。为了增加收入,陈建华养了两只母羊,并将村里其他人不种的地种了起来。
2016年,在镇村帮扶干部的帮助下,陈建华贷款2万余元购买8只母羊,并通过村里的农家书屋学习科学养羊知识。因为勤奋好学,陈建华很快掌握了养羊技术,羊群规模越来越大,他也成了村里脱贫致富的典型。富起来的陈建华积极向其他贫困户和村民传授技术,带动大家共同养羊致富。
2017年,村里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交付使用,一直寄住在大姐家的陈建华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当年他成功脱贫。2017年至2018年,陈建华卖掉部分羊,陆续给家里添置了新的家具家电。如今,陈建华家里冰箱、洗衣机、电视、空调等一应俱全,丝毫不比别人差。
“去年,我把剩余的20多只羊卖了,还了银行贷款还剩下不少呢。”陈建华告诉记者,拿着剩余的钱他买了1辆摩托车、1辆三轮摩托车、1台旋耕机和2只母羊。有了摩托车,去周边打零工来回都省时;有了三轮摩托车,可以帮别人拉货挣钱;旋耕机不仅自己种地可以用,也能通过帮别人耕地挣钱;两只母羊养上两年,又会变成一群羊……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的陈建华对于今后的发展有着清晰的打算。
百姓幸福事
花 8000元住上100平方米的新房
“以前住在崖边,房子又破又烂,最怕刮风下雨了。现在住上新房子,到处都干干净净,高兴得很啊!”彭成敏告诉记者,她是2018年搬入安置点的,房子近100平方米,自家只给了8000元钱。
走进沙石咀村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白墙黛瓦,果树成荫,平坦的水泥路延伸到家家户户。
村民彭成敏正在自家门前吃饭,说起现在的居住环境,赞不绝口。
彭成敏患有重病,医疗成本支出特别大,但有了医疗扶贫政策,再也不为看病发愁了。“前几天我去医院看病,600多元钱自己只花了20元,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啊!”彭成敏说。
人物访谈
各方资源合力攻坚 巩固提升脱贫成效
——访天保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刘锋
“通过脱贫攻坚,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这是一盘大的民生棋局,更是一份厚重的责任担当。”面对记者的采访,天保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刘锋如是说。
天保镇位于大英县东南边陲,总面积51.6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1个社区,总人口3万人,耕地面积2.5万亩。全镇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51户2124人。截至2019年底,全镇949户2120人实现脱贫,4个贫困村全部摘帽。今年,全镇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
刘锋介绍,近年来,天保镇始终把脱贫攻坚摆在战略位置的重中之重,以“钉钉子”精神,始终将脱贫攻坚作为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来抓,集各方资源合力攻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把使命扛在肩上,把初心落在行动上,高效率、高密度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年和全面小康的决胜年。天保镇积极探索建立“红黑榜”动态化管理机制,创新推动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同类互比,每月在“成效、质量、政策落实、信访处置”等方面“亮剑”,进一步查漏补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
在天保镇机关大厅,每月末都会按月初计划实行逗硬考核,通过展板集中对外公示,对扶贫工作推进快、效果好的村“亮红旗”,激励大家“比学赶超”,营造互促互进的工作氛围。对工作质量不达标、各项扶贫事项推进滞后的村,一对一“发点球”“亮黑旗”限期整改,并扣减镇村相关干部年终目标考核分。通过逐一细化作战图、实化关键点,镇纪委定期组织扶贫办、财经办、农业服务中心等责任干部对照任务节点,实行每周晒任务进度、每月晒目标成效、每季晒工作成果,倒逼工作按时按要求高质量完成。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刘锋表示,下一步,天保镇将对标对表,打好脱贫攻坚收尾之战,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以背水一战的魄力攻克贫困堡垒,奋力夺取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交出满意答卷。
(责任编辑:陈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