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3月10日电 (张莹)9日,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全国人大代表、中共泸州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刘强,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做客人民日报和人民网推出的全媒体栏目“两会e客厅”,与本期主持人、人民日报记者冯华共同探讨“‘互联网+’现代农业”的话题。屈冬玉分析了存在农产品“卖难”现象的原因,并建议从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方面寻求突破。
对于农产品为什么会“卖难”,屈冬玉给出了三个原因:
第一,农产品“卖难”是一个世界性的正常现象,因为农业生产本身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过程,而农产品大多数是鲜活的、有生命的,所以不可能像工业品那样精准地生产、精准地销售,这是农业生产自然属性决定的。
第二,既使是工业品,也有库存的问题,而一些耐储藏的农产品也可能储藏一段时间,这不能叫滞销。农产品滞销既是一个经济行为,也是一个生产行为,再好的东西也可能卖不出去,因为要受经济规律的约束。
第三,农产品滞销和我们国家的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我们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那种形成了生产、加工、储藏、物流和消费一个完整链条的状态。
对于如何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屈冬玉建议大力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发展。
屈冬玉指出,农村电子商务带来的变化主要是整合了商业模式,把农村的土特产标准化,然后再就地加工并销向全国。这就把有限的市场扩大到了无限的市场,扩大了潜在市场。“农产品通过电子商务既可以开辟新的市场,又可以倒逼农业的标准化和产业化、规模化,促进农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屈冬玉说。
屈冬玉还指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把农民留在农村,让农民享受到现代文明,使农村社会通过电子商务和信息技术的改造来升级。这也有利于促进城乡真正的融合发展,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通过电子商务可以实现良性互动。
(责任编辑: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