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性斜颈是局灶型肌张力障碍中最常见的一种,好发于30~40岁左右人群。
临床表现为颈部肌肉受到中枢神经异常放电导致不自主收缩,从而使头颈部痉挛性扭曲、歪斜和姿势异常,可伴有相应肌肉的痉挛性疼痛,通常可累及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头夹肌和肩胛提肌等。近期,阆中市中医医院疼痛科/老年病科收到一名痉挛性斜颈患者的锦旗。患者张先生患有痉挛性斜颈8年有余,持续性的颈部偏斜严重影响张先生的生活质量。2024年9月,张医生来到阆中市中医医院三陈街康复院区疼痛科/老年病科就诊,经任医生查看病症、辨证施治后颈部状态得到大大的改善,明显提高了生活质量,特送来锦旗一面。
痉挛性斜颈科普
01病因
大部分痉挛性斜颈患者病因不明,少部分患者有家族史。痉挛性斜颈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基底核、丘脑、前庭神经等部位的功能障碍有关。
基本病因纹状体功能障碍是本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遗传因素与本病关系密切;精神因素也是本病症状发作的很大原因之一。诱发因素通常用力、行走、情绪激动、疲劳或感觉刺激可使症状加重,安静时症状减轻,入睡后症状可消失。
02症状
痉挛性斜颈有多种临床症状,基本的症状可分为四型:
●旋转型;
●前屈型;
●后仰型;
●侧倾型。
大多数来就诊的患者临床症状是多种类型的混合表现。
典型症状
头部快速转动和静止时,头部间断性或持续性偏斜。旋转型头绕身体纵轴不自主向一侧作痉挛性或阵挛性旋转。根据头与纵轴有无倾斜又分为水平旋转、后仰旋转和前屈旋转三种。
前屈型
头部不自主向胸前痉挛或阵挛性屈曲。
后仰型
头部不自主向后伸,面部朝天。
侧倾型
头部偏离纵轴不自主向左或向右痉挛或阵挛性倾斜。
伴随症状
患者常伴有颈部、肩部疼痛,部分病人可有情绪低落甚至抑郁表现。
03相关检查
体检发现头颈部痉挛的肌肉群,头颈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CT检查、肌电图检查。
体格检查医生可能会有触诊观察颈部肌肉是否持续收缩,判断有无肩膀上抬和肩颈疼痛等情况。
影像学检查
头颈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CT检查、有助于协助医生诊断。
肌电图检查医生会观察肌肉的电活动情况,若肌肉发生痉挛,则电活动增强。
04治疗
中医针刺治疗
根据不同的辨证, 施以不同的治则和配穴手法,主要有开窍顺筋法, 以五心穴为主, 适用于各型;通经散结法, 以平刺风池、人迎、颈臂穴为主; 消壅除聚法, 以扬刺阿是穴为主; 强督振颓法, 以针刺风府、哑门、大椎等穴为主; 滋阴息风法, 以针刺复溜、照海等穴为主。根据患者不同症状, 临床可选取上法治疗或数法同用。
开窍顺筋法
( 1) 治则:开窍醒神, 顺气理筋。以开窍醒神为主, 此为针对病证根本所设, 开窍以醒神, 以治神妄, 神气调顺,经筋得以疏理。
( 2) 取穴及操作取五心穴, 即水沟, 双侧劳宫、涌泉。五心穴为经验用穴。水沟在头心, 劳宫在手心, 涌泉在足心。5 个穴位在人体的5个中心而得名。
水沟向上斜刺约45b, 采用雀啄泻法, 以眼球湿润、出汗为度; 劳宫、涌泉直刺17~ 20 mm, 采用提插泻法。针刺水沟时, 应给予病人能承受的最大刺激量以峻泻; 对于耐受好的病人, 要求一次性给予足够刺激量, 对于耐受差的病人, 可分次施行雀啄手法, 直至达到足够刺激量。
通经散结法
取天柱、风池、天容、颈臂、人迎、天鼎、郄门, 其中以人迎、颈臂为重点。颈臂与传统取穴方法不同, 取在平第4 颈椎棘突下, 斜方肌前缘与喉结后缘连线中1/ 3 与后1/ 3交点处, 直刺25mm。颈臂、人迎要求针感向手臂窜动2~ 3 次, 不可窜动过多, 否则加重病情。风池横刺,即风池透风池, 提插泻法, 针入75 mm许。郄门直刺17~ 20 mm, 提插泻法, 针感放射至中指。其余诸穴, 直刺17~ 20 mm, 提插泻法。
消壅除聚法
多选取筋聚之处, 施扬刺法, 先在正中刺一针,直抵经筋, 再刺四周, 取4~ 8 针, 均刺在筋聚之处,深约25mm以上。也可取阿是穴, 在筋聚之处刺2~ 3针, 均施以提插泻法。结聚不明显之处施平补平泻。注意先针其结, 后针其聚。
强督振颓法
以督脉穴为主, 多取风府、哑门、大椎、大杼等穴, 刺25~30mm深, 以有向手足放射针感为佳, 可配用华佗夹脊穴。
滋阴息风法
选取足三里、太溪、复溜、照海等穴, 施提插补法, 要求有放射抽动针感。
降浊涤痰法
取郄门、内关, 刺12~17mm, 施提插泻法, 使针感放射至中指。配丰隆, 刺25 mm许, 施提插泻法, 使针感放射至足趾。
(责任编辑:林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