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蔬菜大棚内田间学堂,杨媚(图中戴眼镜者)正在为村民讲解番茄苗该如何挂吊绳。胡虹/摄
三月,阳光乍暖,万物复苏。走进重庆荣昌区双流村,马路两边笔直的大树冒出新芽,一顶顶白色塑料大棚整齐地排列在田间,隐约间随处可见大棚内忙碌的身影。
“老田,看见杨支书了么?”
“往前走,看见那片大棚么,她就在那里。今天田间学校有课,她在那上课呢。”
老田匆匆忙忙的回完话,就转身钻进自家蔬菜大棚。大棚里的黄瓜苗已经长到他小腿高,他得赶紧给每颗苗拴上吊绳,这样黄瓜苗顺着绳往上爬,月底就能挂果出棚。“比普通种植的黄瓜上市早,价钱也更好。”老田话语中有着难掩的高兴。
顺着老田指的方向走过去,是8个蔬菜大棚,最中间一个不时传出说话的声音。
掀开大棚的塑料帘,热气扑面而来。温度比室外高出5、6度,但并不影响村民们的认真劲。7个村民蹲在田坎边,围着一个穿绿色毛衣、戴眼镜的年轻人,听她讲解番茄苗在什么时候挂吊绳,什么情况下给农药。
这个人就是村民口中的杨支书,杨媚。
杨媚在双流村任“村官”已经7年,村民们有啥技术问题,都来问她。但在7年前,她到村里挨家挨户动员村民们发展蔬菜大棚时,说破了嘴皮都没一个人理会她。
父母望她跳“农门” 她却放弃高薪当“农民”
“我父母一心想我考个好大学,有个稳定工作,走出农村,但那不是我的想法。”杨媚说。
杨媚老家在重庆铜梁区,父母都是农民,一心希望她能跳出“农门”,但她却背着父母报考了四川农业大学。
“父母都务农,让我对土地有一种特别的感情。”
当父母知道杨媚考上了农业大学时,他们都不理解。家里人都说,好不容易有了鲤鱼跃龙门的机会,怎么又跑大学里去种地。但在杨媚看来,种地也是学问,也能有好的前途,将先进的技术运用到传统的种植模式上,是她最大的理想。
2009年,杨媚大学毕业后进入重庆潼南区一家蔬菜企业,短短两年时间便升到技术主管的位置。正是在这家企业工作期间,她掌握了先进的蔬菜大棚技术,也认识了现在的老公谭锦成。
拿着每月5000元的工资,有不错的职位,爱情事业双丰收的杨媚,让朋友们都很羡慕。父母朋友眼中很稳定的工作状态,在杨媚心中却离理想很远。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杨媚有了当村官的想法,并很快付诸实际行动。
谭锦成是重庆荣昌区人,一次杨媚陪谭锦成回家探亲,听说双流村有着悠久种植历史,便决定去考察一下。
双流村地势条件得天独厚,两条河流环绕,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非常适合蔬菜种植,当地发展蔬菜产业已有30多年历史。但村民们习惯了传统种植模式,只种当季蔬菜,基本靠天吃饭,一旦遇到各地蔬菜集中上市还会出现滞销。
“当时想的是现代农业技术肯定跟以前不一样了,土地里一定能刨出钱来。”杨媚说,自己掌握的蔬菜大棚技术,不但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天灾,也可以实现蔬菜错峰上市,提高附加值。
深思熟虑后,杨媚决定:去双流村当村官。
2011年7月,杨媚报考了荣昌区大学生村官。当年11月,她来到双流村担任村主任助理,谭锦成也背着家人辞去在城市的工作,两个年轻人商量着,准备在双流村搞大棚蔬菜基地。
他们的举动很快遭到了家人的反对,“锦成的父母知道他辞了工作,跟我一起去‘种地’,气得直接给我打电话说我耽误了他的前途。”回想当时的情况,杨媚心里多少有些愧疚。
但她知道,要取得家人的谅解,就只能做好自己的事业。
在杨媚的带动下,双流村先后有80余户村民建起了400余亩蔬菜大棚。
用结婚的钱建大棚 带头冲锋打消村民顾虑
“当村官的第一年,是我最累的时候。不是工作繁重,而是得不到村民的信任,心累。”杨媚说。
那段时间,杨媚挨家挨户走访菜农,建议他们建大棚。“建大棚?哪个负责技术指导?”有村民问。
“我是农业大学毕业的,我来指导大家用大棚种菜。”杨媚回答。
“我们种菜的时间比你的年龄都大,大学生去种地,你懂啥子?”
“我一家老小都这样种地,你说的大棚蔬菜肯定赔钱。”
村民的不理解甚至嘲讽,让杨媚常常暗自落泪。
“村民不相信我,是不知道大棚蔬菜的好处,这个时候我不能打退堂鼓。”杨媚说,为了改变村民传统、保守的种植观念,她决定自己先建大棚,等大棚有了收益,村民自然就肯干了。
新的问题接踵而至,村民们怕她把土壤破坏了,都不愿意把土地租给她,或者随口答应后漫天要价。
“当时时间很紧,必须赶在12月底建好大棚,不然就错过新一轮的上市时间。”杨媚说,实在没办法了,她只有每天一下班,就到村民家里“做客”,挨家挨户地求。终于有户村民答应租地,可就在签合同那天,又反悔了。
眼看时间越来越紧,杨媚急得焦头烂额。后来终于有一户无劳动能力的村民,把土地租给了杨媚。可由于之前预算偏差,发现建设大棚还差钱,杨媚和谭锦成商量后,拿出准备装修婚房的钱,凑足10万元启动资金,开始筹建大棚。
大棚要建,工作也不能耽误。每天早上6点,杨媚就到村办公室协助处理事务,忙完村里的事后,她又跑回地里指导大棚的建设,经常会忙到凌晨一两点。
整地、搭棚、铺水管,赶在12月,杨媚的8个蔬菜大棚顺利建成。
次年1月,正是重庆最冷的时节,村民们忙着耕地种玉米。杨媚却在大棚里种起了番茄、黄瓜、茄子、辣椒等蔬菜。
消息一传开,村民们都忍不住来看稀奇。都不相信3、4月份才能栽的蔬菜,冬天就能栽上。眼见为实,杨媚的蔬菜大棚里,滴灌设施埋在地膜下,番茄苗嫁接栽在茄子根上,大棚里栓上吊绳让黄瓜苗顺着往上爬……
当年3月,杨媚的第一批黄瓜上市了,而村民们的黄瓜苗才刚刚种下去。早市黄瓜一斤批发价卖到了3.2元,村民们都眼热得紧,因为等到5月份黄瓜集中上市时,均价只能卖到每斤1元左右。
半年下来,这个蔬菜大棚就有了6万元的利润,村民们开始动心了。
杨媚和丈夫谭锦成在自家的蔬菜大棚内举行了婚礼。本人供图
大棚婚礼收获“铁粉” 建合作社打造蔬菜名村
“以前,村民看到我就躲,现在恨不得我24小时都在他们身边。”杨媚说。
村民们看到了大棚蔬菜的优势,纷纷转变观念前来请教技术,杨媚也总会不计前嫌逐一耐心解惑。
2012年7月21日,荣昌遭遇暴雨袭击,突然暴发的山洪将杨媚的大棚、窝棚全部冲毁,眼看着大半年的心血泡了汤,村民们都很心疼她,但杨媚却二话不说重新建起大棚。与此同时,杨媚还开设了培训班,免费讲解栽种技术,并用最低的价格给群众提供苗种,还亲自到田间为他们做技术指导。
事业再次稳定,感情更是水到渠成。
2013年4月30日,杨媚和谭锦成在大棚内举办了简单的婚礼,用来待客的都是自己大棚里种出来的蔬菜瓜果。
一场婚礼办下来,杨媚的“粉丝”越来越多。不仅如此,村民们也越来越信任做事认真的杨媚,在当年的村支部换届选举中,她全票当选为双流村村支部书记。
“她种菜的技术绝对称得上第一,我们现在相信她,都愿意跟她学习。”村民吕斯九一提起杨媚就竖起大拇指。2012年他打工回乡后,跟杨媚学习大棚种植技术,现在他家一亩地能增收7、8千元。
在杨媚的带动下,双流村先后有80余户村民建起了400余亩蔬菜大棚。
“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只是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第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农民才能真正实现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杨媚将眼光放得更远。
在杨媚的带动下,村里对原有的合作社进行重组,成立了双流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首批就有120户村民入社。
合作社成立后,实行化肥农药统购统销,降低农户生产成本,还统一低价提供嫁接菜苗,免费对合作社社员进行技术指导。短短一年时间,入社农户菜地里的蔬菜,无论是品质还是产量都有了很大提升。
杨媚和丈夫谭锦成在自家的蔬菜大棚内举行了婚礼,双流村的村民来到场祝贺。本人供图
当合作社决定扩大规模时,又有213户农户踊跃加入,总数达到333户。
合作社壮大后,建立了“蔬菜科技专家大院”和“田间学校”,新建了660平方米的冻库,购置了两辆物流车,还修建了2000平方米的服务中心和蔬菜交易市场。定期对农户开展技术培训和田间指导,并统一注册商标创立品牌,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名村。
“目前,我们已经为‘荣昌吴家莲花白’申请了地理标志,现在正在为番茄、辣椒、四季豆、黄瓜等蔬菜申请绿色蔬菜认证。”杨媚说,接下来她还准备进一步打响双流村蔬菜的名头,提升附加值,让村民的收益更高。
(责任编辑:测试)